秋天已經(jīng)悄然而至,這個季節(jié)既是收獲的黃金時節(jié),也是人體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的重要過渡期。中醫(yī)講究"天人相應",秋季養(yǎng)生重在"養(yǎng)收",既要緩解秋燥,又要為寒冬的到來積蓄能量。
進入秋季,天氣逐漸變得干燥,人體容易出現(xiàn)口干、咽干、皮膚干燥等"秋燥"癥狀。因此,飲食調理應當以"潤燥"為核心,同時注意保護脾胃,為身體打下良好基礎。
在日常飲食中可以有意識地增加一些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,比如潔白瑩潤的銀耳、清心安神的百合、潤肺止咳的蜂蜜、生津止渴的梨子,還有營養(yǎng)豐富的芝麻、核桃等,這些食物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緩解秋季干燥帶來的各種不適感,讓身體保持水潤狀態(tài)。
中醫(yī)認為秋季對應人體的肺臟,而肺喜潤惡燥,因此要盡量減少蔥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攝入,因為這些食物具有發(fā)散作用,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影響;相反地,可以適當多吃一些山楂、葡萄、石榴、柚子等酸味食物,以達到收斂肺氣、生津止渴的效果。
秋季是進補的好時節(jié),但切記不能盲目地"貼秋膘",對于現(xiàn)代人來說,更推薦"清補"和"平補",可以選擇一些性質平和的食物,如山藥、蓮藕、紅棗、蓮子、禽肉和魚類等,通過這些食物來增強體質,為迎接寒冷的冬天做好充分的能量儲備。
隨著白晝逐漸變短,黑夜逐漸變長,我們的日常生活作息也應該順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做出相應調整,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季節(jié)轉換,保持身體健康。
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提出秋季應該"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",意思是說秋天應該早點睡覺,早點起床,最好能夠和雞的活動時間保持一致,這樣有助于陽氣的收斂和陰精的積蓄,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復,為第二天的工作學習儲備足夠的能量。
俗話說"春捂秋凍",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,初秋時節(jié)不要過早地增加厚衣服,應該有意識地讓身體適度接受一些涼爽的刺激,這樣可以逐漸增強人體的耐寒能力,等到真正寒冷的冬天來臨時,身體就已經(jīng)做好了充分的準備。
身體的一些關鍵部位還是需要特別保護的,比如頸部、腹部和腳部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,在天氣轉涼時應該及時添加衣物,晚上睡覺時也要蓋好被子,防止秋風侵襲這些部位導致受涼,引發(fā)感冒或者其他健康問題。
推薦選擇一些動作舒緩、強度適中的運動項目,比如慢跑、散步、太極拳、瑜伽、健身操等,這些運動能夠幫助我們活動筋骨、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同時又不會導致大汗淋漓,符合秋季"養(yǎng)收"的養(yǎng)生原則。
秋季早晚溫差較大,清晨和夜晚溫度偏低,而且空氣質量可能不太理想,因此最好選擇在太陽出來之后再進行戶外運動,一般來說上午9-10點或者下午4-5點都是不錯的運動時間段,這個時候氣溫適宜,空氣質量相對較好,非常適合進行戶外鍛煉。
由于秋季氣溫較低,人體的肌肉和關節(jié)會相對僵硬一些,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活動,這樣可以有效防止運動損傷的發(fā)生;同時雖然秋天不像夏天那樣容易大量出汗,但運動前后仍然要及時補充水分,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,避免因為缺水而引起不適。
排版 | 135編輯器
圖片 | 135攝影圖ID:59051
文字 | 135AI寫作
頭圖 | 筆格設計ID:57270+135自帶素材
飛鳥ID:158101
文字僅做模版占位展示,購買后請自行替換
順應時節(jié)
滋養(yǎng)內在